當「外來入侵種」成為金門的新地雷,這場生態硬仗怎麼打?

12 月 1, 2021 4:43 下午
facebook-share
google-share
line-share

分享給朋友

近年來,金門路邊越來越多「大黍」侵占土地,外來入侵植物和居民們比鄰而居。實地走訪一趟,我們看見金門阿嬤用傳統智慧找到收編的方法 ,綑綁出一支支大黍掃帚,為生硬的外來種議題與常民生活開啟一扇門對話。讓我們回到生態前線看入侵事件的起源,究竟金門遇到的入侵現況為何?面對眾多外來入侵種的強勢擴張,又該如何保護在地生態?

「金門是個小島,島嶼生態系統本來就很脆弱,任何不屬於島的都不都建議從外面帶進來,因為你根本就搞不清楚它會造成多大的危害。」金門林務所所長鐘立偉這話講得重,毫不客氣直搗問題,接著更連番指出松材線蟲、斑腿樹蛙、台灣斑龜等外來物種登島後,快速擴張族群所造成種種的生態疑慮。

金門的生態系既獨立又脆弱,強勢的外來入侵種一旦進入便可能會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改變。外來種議題與我們生活的家園息息相關,卻鮮少人了解;且聽熟悉在地生態議題的鐘所長娓娓道來,這塊土地近幾年所面臨的挑戰,聚焦在外來入侵種植物夾帶而來的棘手問題,林務所與相關機構又是如何接下這場硬仗……

若土地少被使用,常被強勢入侵植物佔據成大片領地。

當棲地被入侵,踏上永無止境的移除之路

「當時發現很多進來潮間帶產卵母鱟,退潮被困在大片互花米草裡面出不去,最後被活活曬死。」奪下金門最令人頭痛的外來入侵種寶座──互花米草,最初由中國引進做為東南沿岸定砂護岸用途,近年隨著海潮飄來入侵金門,植株上岸便一發不可收拾。它茂密生長的根系會降低水流,使泥沙淤積,也把垃圾一併留在岸邊。灘地陸地化的問題,更直接改變了鱟、彈塗魚、招潮蟹和魚貝類等的生活家園,破壞原有棲地,衝擊潮間帶生態。

為保護環境,縣府挹注人力資源,投入大規模移除作業,鐘所長分享現場狀況:「移除互花米草挖到不少東西,包括砲彈、大體,開挖過程中甚至有坦克車來不及撤退被潮水淹沒……」移除工作就像大型版的踩地雷,步步驚險。泥灘地作業高風險,導致廠商參與意願低落,過去幾年招標越發困難。麻煩的是,中蘭地區的互花米草棲地下方,有清代鹽田遺址,開挖作業涉及古蹟地景更顯得困難重重。

面對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巨大難題,鐘所長無奈表示,「沒有比較完整計畫做全島移除,很難有效管制。若幾年內沒有移除,它又會長回來,這是互花米草最大的困擾。」縣府自2003年至今累計已移除100多公頃範圍,但金門現在仍有同等大範圍的互花米草佔據海岸,如果無法解決海漂植株不斷入侵,實在難以根除問題。

已試過十幾種移除方式,如:割除、掩蓋、引海水淹等成效皆不彰,互花米草族群量大又難移除,十分棘手。

外來入侵種間互相競爭,會是漁翁得利嗎?

相比作業困難的互花米草,全民參與移除的「銀膠菊」,似乎較有進展。有著像滿天星的白色可愛小花,和艾草相似的葉子,不知情的民眾常將銀膠菊帶回種植使用,卻沒料到它的腺毛、短柔毛及花粉可能造成皮膚或呼吸道過敏。強勢的銀膠菊同時也會抑制周邊植物生長,對居民與環境有著雙重的潛在威脅。

金門縣府以獎勵方式邀民參與移除已行之有年,全社區動員共同維護居家環境,近年來陸續見到效果。鐘所長表示,雙方合作移除銀膠菊的經驗充足,加上島內建案增加,閒置土地得到利用與整理,都讓銀膠菊的分布得到控制。他更進一步推測,這兩年銀膠菊減少可能和氣候乾旱有極大的關係。降雨量和過往相比落差大,讓耐旱植物把握住生長機會,「目前銀膠菊變少了,我覺得大黍取代它的機率相當高,大黍可能是後續另一個會造成問題的植物。」

過去東半島分布多,現銀膠菊數量明顯降低,主要獲得控制原因可能與氣候乾旱有關。

十年前做調查(註一)時,同樣被列為外來入侵種名單之一的大黍,數量尚不多,隨著它默默擴張,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去年接獲金沙鎮回報,高大成群的大黍易遮蔽行車視線,造成當地困擾,「大黍長得相當快,而且越清越多,那時候我們才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

據推測,大黍混入台中地區的高粱種子,一併被夾帶到金門,並以農地為中心擴散至全島。在台中大肚山放眼望去是滿山遍野的大黍植被,其枯草在每年秋冬旱季一再上演火燒山的驚人戲碼,有逐漸汰換原生植物的現象,成為在地生態隱憂。不過,金門至今尚未有大黍導致林火事件,它也不像互花米草、銀膠菊等其餘外來入侵種,對金門居民與環境有非常顯著的危害案例,因此關注度向來不高。

鐘所長也指出隱憂,氣候乾旱之下觀察到大黍有取代銀膠菊的趨勢,能降低過敏因子對居民健康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但大黍密度高、可長至2.5公尺,若持續擴散可能影響田野景觀,再加上大片覆蓋與競爭,恐不利在地植物生存。目前在機關業務範圍會優先移除,相關處理政策仍有待後續多方評估。

機關業務範圍內若發現大黍會優先移除,如:林務所負責綠美化業務、各鄉鎮公所負責產業道路維護等。

用一連串的「預防」作為主動出擊

「在既有人力下,要處理外來種很不容易。」鐘所長直白坦言,面對眾多外來入侵種,移除的資源與人力都有其匱乏之處,這確實是令人頭痛的待解難題。因此林務所積極從「預防」角度切入,試圖在外來入侵種現身前拉起封鎖線,如:提供苗木,協助社區在移除後盡快種入其他物種,減少外來入侵種再度萌發機會,也為鄰里增添綠美化空間,一舉數得。

此外,著名的外來入侵種銀合歡,常在海邊、火燒區域建立族群,因此林務所近幾年針對排雷地點、火燒棲地處,編列預算做復舊造林。在外來種入侵前預先種入基本植栽,降低銀合歡定植、繁衍機率。「造林有洞被挖開得盡快把洞補起來,只要微環境改變,那些被壓抑的外來種會馬上冒出來。」若維持農耕狀態或地被植群不被破壞,大黍、銀膠菊等入侵的機率並不高,也能達到抑制擴張的效果。

搭起生態議題與傳統技藝的橋梁,從生活走入民心

針對外來入侵種,除了由政府為首推動預防與移除兩大方針之外,轉身面向民眾,建立起對外來種的認知,亦是織起保護網的一環。然而生態教育議題生硬,時常落入推廣困境。對此,林務所展開全新的跨界合作,首次結合外來種議題與在地傳統技藝,和在地阿嬤合作推出製作「大黍掃帚」體驗課程,以生活、趣味角度帶領民眾認識外來種,打破生態宣傳的僵局。

活動反應熱烈,鐘所長也樂見其成:「外來種植物透過傳統工藝再利用,不管是議題推廣或移除上都有一定亮點。經由體驗課程,讓民眾認識大黍和外來種的複雜性,我相信這樣的在地觀光課程會很有趣。」

談及外來入侵種的再利用,鐘所長話鋒一轉,指出民眾使用外來種植物時,常忽略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他語重心長道:「民眾喜歡網購種子、材料,我們希望這種行為能盡量避免。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買的東西會對這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提醒民眾不購買、不攜帶、不放生外來植物,任何不屬於島上的生物就讓它留在島外,從生活中築起守護環境的防線。

阿嬤毫不藏私分享技藝,運用傳統生活智慧,將外來入侵種的大黍收編成掃帚。

  • 註一:《金門外來植物調查-金門國家公園外來植物 對原生植物之衝擊計畫》2011

相關閱讀

金門植物園

開園時間:08:30-12:00,13:30-15:30(每周一休園)
園區簡介:金門縣林務所網頁介紹
臉書粉專:金門植物園Facebook粉絲團
諮詢信箱:kbg190304@gmail.com
旅遊資訊站電話:082-322420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