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是指很可能會絕滅的物種,代表者這個族群在臺灣快要消失了。臺灣的原生種蛙類有 32 種,目前有7種面臨生存危機,被列為保育物種,而我們持續關注與調查的台北赤蛙即是其一。台北赤蛙是本團隊致力保育的物種,但,拯救一個物種談何容易,當人們因現代生活便利而滿足了食衣住行的需求,對於體溫隨外界改變屬於外溫動物的蛙類,牠們是依賴著潮濕的皮膚呼吸,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這些蛙類們的食衣住行又是如何的情境呢?且讓我們一探究竟!
- 食:蝌蚪時期主要是濾食水中生物或刮食藻類,成蛙則是完全的肉食性動物。
- 衣:蛙類的皮膚是很重要的器官,是呼吸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呈現保護色躲避天敵的利器,但這個器官容易因為水質的污染而被破壞。
- 住:各蛙種居住的地方會有些差異,以台北赤蛙為例,繁殖期喜歡在草澤、水草豐富的池塘等環境,冬天則會離開水池,到陸域草生環境度冬;換言之,台北赤蛙喜歡的住所包含水域環境及陸域草生環境,都是我們要保護或營造的環境。下方照片中的水草環境或草生環境,可以給予台北赤蛙一定的隱蔽性,可捕捉的獵物也比較多。
- 行:在我們保育的地點,台北赤蛙有兩種需求需要移動。一是季節轉換而移動,台北赤蛙在4月中的時候會進入水池開始繁殖,直到9-
10月左右繁殖期結束,開始離開水池,我們的研究推測牠們進入陸域的草生環境度冬;二是類似拓殖的行為,在度冬結束後,台北赤蛙會尋找繁殖棲地,因此有族群移動的現象,族群的移出移入是存在的狀況,但前提是,外面要有合適的棲地,否則往外移動,很高的機率等於迎向死亡。
從以上來看,要拯救瀕危的台北赤蛙挑戰不少!之前文章中有跟大家介紹過我們目前在台北赤蛙保育的作為,例如:正進行棲地的改善,希望拯救台北赤蛙的居所、進行陷阱調查以確認台北赤蛙的移動路線等,唯獨食性,到底愛吃什麼、都吃什麼,調查仍在了解中。
台北赤蛙體型只有2-3公分,能捕捉的獵物頂多只有1公分以下的生物,但目前還未有詳細在臺灣有關台北赤蛙食性的研究,所以多數會依照昆蟲大小來推測台北赤蛙可能的獵物。每一季我們的生態調查員都會針對台北赤蛙棲地進行昆蟲調查,利用網眼約2mm,深度約70cm的昆蟲網來捕捉小型昆蟲,以左右橫掃的方式,掃取野草頂端的昆蟲,再使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辨識~目前調查以雙翅目縞蠅科為大宗,此類昆蟲體長僅4mm,其次為直翅目蝗蟲或螽斯的若蟲。在調查期間令人意外的是,放眼望去人眼僅見到的草叢,網子一撈後,發現蚊蟲遍佈啊!尤其野草較多的地方昆蟲較多,反之則較少,這也可能是台北赤蛙特愛棲息於野草豐富區域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在營造健康棲地時,首要目的就是野草的多樣化,環境中會有水生植物、水邊的陸生植物等等,才能給予台北赤蛙多元的環境,健康生長。
分類:人禾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