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新味小旅:田寮洋水域觀察

12 月 2, 2019 2:16 下午
facebook-share
google-share
line-share

分享給朋友

2019年秋天,福隆出現一款新路線:田寮洋綠網小旅行。
有別於海洋音樂祭或芒花季的川流人潮,為了讓大家能夠切換視角「讓自己像個在地咖」~而有「地方引導」與「人數限制」。


我們沿草嶺古道愜意上行,沿途水梯田舊跡、廢棄毛蟹池等,都透露一般古道健行不會留意的生活訊息。我們挑遠望坑溪一段下水,大家一起見證標示著「合法申請作觀察用途並原地放回」的蝦籠被偷走了…發現可能有人違法偷採捕水生物,同時也了解到:至今人們仍深深仰賴溪流環境。平常就在親水的J家,很快從石頭間找到一隻色正繽紛的臺灣吻鰕虎;K與L夥伴則讓溪石上的隱形眼鏡–扁泥蟲在指腹緩緩爬行,感受輕按摩的快感。我們仔細觀察生物,並回憶跟生物間的初體驗場景,發現水際草叢、緩流急流、大石小石、大縫小縫,都有偏愛的住戶。

一小部分的水轉進高速水路「田寮洋一號圳」,林蔭伴我們一路舒服。這條灌溉水圳的單一路徑與流速,並不適合各種水生物棲息或溯洄從之。不過,我們還是看得出這條水圳的許多巧思,讓這水圳安排灌溉滋養了貢寮/田寮洋的人家。沿著水圳快到盡頭,因為有機質漸多,毛蟹、米蝦現身,細沙堆積處則有蜆出沒。

中午,我們享用在地的豐盛菜餚。深藏不露(但你問貢寮老街的姊姊嬸嬸們,大家都知道她手藝超好)的吳媽媽剛介紹完菜色,夥伴P就很內行問:「阿姨,這是哪裡的米?」吳媽說『我們這邊(田寮洋)的米。』而我們每扒一口飯,都支持了仰賴田寮洋濕地水域的生物們。(下次不妨問一下,那位扒著便利商店或福隆便當的朋友,每一口飯的食物里程多少、又支持了哪裡的環境?)

平平有水,但水田埤塘跟溪流就是不一樣。在底質均夷的這裡我們練習拋網、在有草蔽或流水入口處則有小撈網出動。小朋友D撈到的大肚魚與泰國鱧,是不同年代進來的外來客,因為會掠食他種仔魚而漸漸成為這裡的主角魚種;自己游進陷阱裡的牛屎鯽,則因為卵與仔魚期跟田蚌有著共生默契,還在這裡生活著。這些魚住民不像溪流魚類激烈運動,跟缺氧靜水域相性較合,甚至像土虱有輔助的呼吸器官可以暫離開水域移動。

這些環境,因為氣候條件及居民作息–對溪流的最少干擾,或是對濕地草澤適當的農事介入–而繼續隱身在福隆的名氣之下。但是在人們日漸離農離村、特定鳥攝行為風氣蔚起的現代,對居民生活的尊重(少人流、多肯定)與支持(協助翻田除草、好的消費行為),都會越來越重要。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