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好大一塊石

11 月 7, 2018 11:12 上午
facebook-share
google-share
line-share

分享給朋友

今年的11月,兩岸環教界集體來了一場緊鑼密鼓、百花齊放的盛宴。從月初開始,11/2-4 連續三天在台南舉辦的「2018中華民國環教學術與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之後,緊接著的是中國在11/9-11,於四川成都舉行的「第五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

人禾的小夥伴們,也在這場集體盛宴中扮演了其中一個小小角色,在「自然保護地的自然教育」分論壇中擔任嘉賓,分享臺灣保護區的自然教育推動現況。

保護地夥伴們大合照,有看到人禾小夥伴在哪兒嗎?

臺灣有各式各樣的「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分別對應 IUCN WCPA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保護區委員會)分類系統中的不同類別,依據設立法源(如:國家公園法、森林法……等)進行管理,在這些區域內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與區域也各有不同。

在臺灣,管制嚴格的自然保留區較難在進行保育的區域內推動環境教育、或者這個區域並沒有相應的專責管理單位;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則採分區管理,通常利用非核心保護區域進行環境教育。而在台灣除了保護區內進行的環境教育活動,也常在保護區外,以「議題」連接的方式設計環境教育活動。

而當大家對「自然保護地」的概念大多是「為了保育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在某處劃設一塊人為活動受到限制的區域」這樣的印象時,在IUCN WCPA對保護區的分類中,其實還有第V、VI類的「地景/海景保護區」以及「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區」,這也正是臺灣目前正在推動的「國土生態綠網」:所謂「保護地外的保護地」概念。

分享臺灣保護區的自然教育推動概況

當深山野嶺逐一被劃設為一塊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自然保留區時,這些劃設區域外的保育工作,變成下一個階段的重點。在劃設好的區域以外,動物們也需要覓食、移動的生態廊道;除了那些在深山野嶺中的黑熊或水鹿,還有更多野生動植物與人類的生活區域重疊、共享同一塊棲地:在低海拔森林與開墾地之間活動的石虎、白鼻心;或是田間溝渠、水圳裡的蓋斑鬥魚與圓蚌……這些可能「常見」的生物,並沒有太嚴格的生存條件,但因為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而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其中有些生物,更是因為在舊傳統下,人類與環境的良性互動模式,才得到「保育」。


維持友善耕作並終年蓄水的貢寮水梯田,是許多瀕危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

這些「保育」都離不開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些「保護地」也就是一塊塊的私人農地、果園或住家的後山。但由於產權分散、也無「法」可管,保育工作的推動並不如傳統保護區那般容易理解。

環境教育的公眾與在地溝通:
開放公眾參與的田間自然教育體驗(右上),由在地農民撰寫的田間紀錄表(右下)

在這樣的「保護地」裡面,除了要指認保育標的、進行環境調查監測等科學性工作以外,也免不了要進入當地的生活脈絡,對內對外都持續溝通並建立論述。因此,更加需要以環境教育進行議題傳播與公眾溝通。在這次的分享中,以貢寮水梯田的經驗為例,說明在第V、VI類保護區的類型中,如何以環境教育幫助非保護區的保育行動。

除了人禾以外,在分論壇中也有來自其他保護區的小夥伴們,分享各地保護區推動自然教育的經驗。

左上:CI保護國際基金會的蔣澤銀,擔任分論壇主持人
左下:鞍子河保護區的張燕梅(梅子)分享鞍子河系統化推動自然教育的經驗
右上: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的張濤(山貓),分享如何從零開始打造北川自然學堂
右下:王朗自然保護區的余鱗,分享王朗開放場地資源與外部單位合作的經驗。

在精彩緊湊的分論壇場次之間,不乏茶歇時間。此時,就會看到下圖這張「零廢棄展架」。茶歇區沒有一個免洗餐盤、餐具出現,大家也都嚴格遵守垃圾分類。在大會閉幕式上,負責主辦的論壇專業委員會特別重申了關於零廢棄的理念與本次論壇的廢棄物處理。從主辦方到參與方,都展現了高度的自我要求與實踐。

零廢棄會議的行動實踐

在行程緊湊的論壇中,每場分論壇都圍繞著本屆自然教育大會的主軸「扎根本土、回歸生活」開展,從城市生態、學科教育與地方傳統智慧等各個面向展開精彩的討論與分享。但是!!這麼多精彩的內容,卻是同時進行的。

同時!同時進行~沒有錯,這簡直太為難了,小夥伴們個個患了選擇障礙,身在其中一場分論壇裡一邊聽講、手機裡一邊發微信求其他分論壇的拉群、求拍簡報照片……彷彿怕大家不夠忙碌,場外還有全天進行的草地市集與演講呢!對於沒有參加到的分論壇內容,只能期待會後能有整理出來的錄影了(強烈敲碗)。


安排緊湊的論壇議程,有6-7個分論壇同步進行,場外還有開放的草地演講與市集。

大體說來,這幾年,中國各地的自然教育都在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在氣候逐漸成形、有一定的量體之後,大家開始思考自然教育如何融入生活、課程發展是否具有在地性;開始在意戶外教育中的風險評估與掌控、以及國家法律的制度面是否能跟上。

在「環境教育立法」分論壇中,分享嘉賓提到臺灣的環境教育立法與制度在他參訪過的國家或地區中已經走得非常前面、值得借鏡,但透過這次的全國自然教育論壇,我們也發現:中國的自然教育發展,雖然起步得比較晚、市場結構也還沒穩定,但與臺灣十分不一樣的是,中國的自然教育推動力量由民間開始,在沒有官方經費的保障下,自然教育也從一開始就受到市場機制的考驗,因而更有機會建立一個相對健康的市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環境教育的執行與推動經驗上,或許臺灣已經累積一些成果,但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現況與前景,也提供我們一個反思的機會。比較早起步並不足自喜,還是需時時思考如何深化在地內涵、發展健全市場體系,才能在各個面向上持續擴大環境教育影響力、讓這個產業也能永續。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