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藝見新創意,金門阿嬤製帚收服外來入侵種

12 月 1, 2021 5:06 下午
facebook-share
google-share
line-share

分享給朋友

走進金門充滿閩南傳統氣息的山后民俗村,尋常的傳統生活景象起了些微變化,庭院裡曬著的乾草材料不像熟悉的高梁,家戶掛在牆角的手工掃帚,這回看起來有點不一樣?

山后民俗村的黃梅治阿嬤十幾歲開始學習綁掃帚,擁有豐富手工經驗。幾年前,她發覺能用路邊的雜草「大黍」,代替傳統的高粱製做掃帚。一試之下,大黍掃帚意外好用,開啟了大黍的新可能。

名列「外來入侵種」榜單之上的大黍,近幾年逐漸在金門擴張族群,荒地、路旁長得大片密密麻麻,屬於具強大入侵潛力的雜草。當「傳統技藝」遇上到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來種」議題,阿嬤傳承製帚文化的一雙手,會如何善用生活智慧,收編放肆的雜草呢?

做一把掃帚得經過採收、曝曬、打榖、浸水等一連串步驟。

一手十年功,把大黍收服妥貼

早期金門先民用收割高粱後的剩材,或取產量不高的品種來做成高粱掃帚,相較什麼都買得到的現代社會,當時有什麼就用什麼,人與土地的距離很近,生活智慧如此平凡卻又充滿靈活巧變。如今,自製掃帚的風氣漸微,僅少數居民會特意栽種經濟價值低的北掃高粱,植株為數不多還須自己留種、種植照料,大費周章只為用來製做掃帚,材料取得不易更加深了這項手藝傳承的難度。

要遵循古法親手綁好一支掃帚,可沒那麼簡單,包含事前材料採收、曝曬處理、打穀去籽等都需親力親為。阿嬤試圖把新材料大黍融入製帚過程,等曬乾後再用菜刀仔細刮除花序上的種子,並收拾丟入垃圾桶,防止擴散。

「這一定得弄齊才漂亮,要像阿兵哥集合排隊一樣。」阿嬤一枝枝挑揀大黍湊成齊平的長度,挑成小束後,用繩子繞著大黍的莖桿圈住。穿著襪子的雙腳抵在木棍上,腰間再繫上繩結串起棍子。

一身合體的道具,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只見阿嬤雙腳一蹬,藉由全身的力量,把力氣從腳傳到繩子。雙手轉著上拉,用力收束大黍,迅速綁上紅繩綑緊,動作一氣呵成。還沒搞清楚阿嬤是怎麼瞬間出力動作的,轉眼間就已經收編完畢,把大黍綁得牢牢緊緊。

阿嬤們邊聊邊做,沒三兩下就綁出掃帚的形狀。

何謂靈感?何謂技藝?不過是生活而已

如此細膩嫻熟的技藝,是來自於阿嬤六、七十年來的日常勞動,「這條紅線是我自己編的。」沒想到就連綁掃帚的線也是她自己找材料處理,平常就活用的生活智慧,動手對阿嬤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而已,理所當然什麼都自己來。

「有重要的工作就去做,要是閒,就會想說要找事情做。」三、四年前她注意到農地路邊越來越常見到同一種高高瘦瘦的雜草,不知叫什麼就隨口喊它「草仔」,尖端的小果實長得倒有點像熟悉的高梁。看久了,阿嬤閒不下來的老毛病又犯,心想古早都拿收割後的高粱剩材來綁掃帚,或許這草仔割一割也能做?

「這草仔是牧草啦,牧場在餵牛、餵馬用的牧草。因為它有開這種花,我就拿來用。」相比專門種來做掃帚,粗大且挺壯的北掃高粱,軟軟細細的大黍被阿嬤笑稱它「輕手輕腳」的,較難做成掃具形狀,經過多次的調整才找到使用新材料的訣竅。忍不住問阿嬤怎麼沒有想過要放棄,用高粱綁不是又熟悉又好做嗎?

「不灰心啦……」阿嬤可愛地搖搖頭,手繼續綑紮莖桿沒停下。那股堅持的職人精神,自然地將生活智慧注入傳統技藝中,深植在地文化的根,也意外開啟了外來種大黍嶄新的應用機會,拓展外來植物議題的討論空間。

「這掃把我還沒生子前就在做了,孩子最大都已六十多歲……」對阿嬤來說生活即勞動,一生就這樣平凡地過。

金門與外來入侵種難解的結

記錄製帚手藝當天,遇上一位小姐特地從台灣來和阿嬤學綁掃帚,在旁側認真觀摩,阿嬤毫不藏私地分享示範,邊做邊謙虛道:「人有緣份,自然千里來相會。」

聽來也在講另一位在場的當事者──大黍,就像它迢迢千里遠,無意間被夾帶上岸一樣。當大黍速適應島上生態,擴張族群,幾年間便在田埂、路邊和荒地隨處可見,大黍強勢生長而壓迫到原生物種的家園,高大草叢甚至可能遮蔽視線而導致行路安全堪憂……。

大黍和金門的緣分,到底是善緣還是惡緣?當在地居民都漸漸發覺大黍擴張,到底該拿它們怎麼辦?外來入侵種會帶給我們的家園什麼問題?金門還有哪些具威脅潛力的外來植物?下回我們請到金門林務所鐘立偉所長,來細談當這座擁有獨立生態系的島嶼,遇上強勢的入侵植物後,金門這幾年來生態變化的種種觀察。

荒地、農田旁大量擴張族群的大黍,在金門隨處可見。


相關閱讀

金門植物園

開園時間:08:30-12:00,13:30-15:30(每周一休園)
園區簡介:金門縣林務所網頁介紹
臉書粉專:金門植物園Facebook粉絲團
諮詢信箱:kbg190304@gmail.com
旅遊資訊站電話:082-322420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