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介紹
【北部生態綠網】生態保全型農業
2018 年林務局正式提出「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的整體政策計畫,也就是所謂的「國土生態綠網」,總目標為 「串聯東西向河川綠帶,連結山脈至海岸,編織『森-川-里-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生態棲地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涵養力,及透過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的保全活用來營造和串聯韌性社區,以促進永續發展」,針對淺山、平原到海岸地區的棲地保育,勾勒了具體的願景。
國土生態綠網政策的第一步是透過歷年生態調查與資料庫的盤整,建置出綠網藍圖,將全臺分為8 個分區,指認了44 處綠網關注區域進行重要生態系、議題及關注物種等資料的盤點,並依不同地域特性擬訂保育對策。具體作法上運用多元方法連接破碎棲地,包括 : 種植適合當地的原生樹種或植被來營造生態廊道、在高風險路段設置動物通路、設計友善的河溪工程與鼓勵社區護溪以恢復可讓水域動物棲息與上溯的健康藍帶、農田灌排設施也需兼顧灌溉需求與動物利用等;另一個關鍵策略是友善環境生產及在地社區參與,輔導農民不使用化學農藥耕作,並配合「綠色保育標章」認證與友善生產品牌,鼓勵消費者以行動支持友善環境的產品,讓農業經營與環境永續共存。
國土生態綠網與台北赤蛙
人類生活、經濟發展,往往會改變生態面貌,影響物種生存,而台北赤蛙也歷經了如此的過往。1960年代的曾經,北海岸遍佈著水梯田,適合台北赤蛙的棲地隨處可見,理想的環境使得台北赤蛙族群迅速擴散到水梯田中,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農村生活樣貌的變化,台北赤蛙開始走向混沌的時代。
「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的提出是個轉捩點,石門阿里磅區被納入林務局羅東處盤點關注的保育熱點之一。人禾團隊於2017年即開始著手進行北部受關注區域的生態資源盤點,透過研究調查、文獻蒐集及質性訪談等等,釐清台北赤蛙的困境與問題,並且確認投注保育能量的區域,同時尋求不同面向的解方,重啟農產友善生產的合作,稱之為「生態保全型農業」。
延伸閱讀: 【生態保全型農業與北海岸台北赤蛙保育的甜蜜碰撞】
「赤蛙尬紅茶」、菱角、茭白筍等作物的種植試驗
所謂的「生態保全型農業」就是採用友善環境方式栽培作物,維持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讓受傷污染環境重拾健康。當明確的保育價值能融合於農產品的內涵時,一方面讓產品有適切的經濟支持,同時也提供了農民參與保育作為的榮譽感。期盼以生態保全型農業的模式,讓在地居民及未來潛在消費者參與保育工作,串聯山區埤塘、水圳網絡,也擴大保育成效。大家用實際行動,一起”吃出”台北赤蛙保育 !
延伸閱讀:
- 認識台北赤蛙的食衣住行【台北赤蛙的蟲蟲篇】
- 認識生態保全型農業的起心動念【阿里磅台北赤蛙紅茶」有搞頭嗎?】
- 春風春雨春天 「阿里磅台北赤蛙紅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