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共遊共學,玩轉溪流水下世界

暑假的燠熱,就交給東北角的勁涼溪流來解決!在8/10、8/11兩天,宜蘭的大溪川與得子口溪,分別有一伙人結伴「走讀溪生活」,在波光粼粼的水色中探索盎然生機。所找到的每一隻不同生物,身上都帶著可以解讀溪流狀況的重要訊息。

從河口開始仿照一隻洄游魚的上溯。

如果我們從河口開始仿照一隻洄游魚的上溯之旅。在半鹹淡的水裡,一低頭就可以看到成群巡遊的湯鯉大軍;溪底石頭上,吸著一條條體型圓鈍的日本禿頭鯊;除此之外,也會不時看見海魚的青少年們來回穿梭。營養豐富的河口環境,吸引年幼的海魚跑進來覓食,於是我們在溪裡也可以不時聽見那些上桌海鮮的名字。

「這裡!這裡有好大一隻變身苦!」

「哦!剛剛有一群豆仔魚衝過去欸~」

「那裡有紅槽!靠近岸邊那裡~」

除了關注海鮮們上桌的時候,也可以來溪裡看看他們繽紛美麗的小時候。

逐漸往上移動,在第一支固床工下的深潭裡,看見溪流中上游經常出現的主角群:苦花、溪哥。橋墩下淺淺水流經過的石縫間,還爬出一隻剛脫完殼、身子軟綿綿的絨螯蟹。

夥伴們小心翼翼的傳著看,感受指尖奇異的綿軟觸感。一隻絨螯蟹的出現,標示了洄遊廊道還未被阻斷、也表明當地還沒有面臨濫捕的壓力。

有一對毛絨絨的螯,所以比較常聽到的名字叫「毛蟹」

越過一支支固床工繼續往上游溯河前進,水流的速度被框限得平緩、水溫與藻類也出現了變化。剛剛河口穿梭稱霸的大片湯鯉群,在這裡已經幾乎不見蹤影,相對地在較上游的潭區出現成群石賓靈動的條紋身形、淺淺緩流下的石頭底部也能見到彩虹色的枝枒蝦虎。一路走來,短短幾百公尺間的微棲地型態變化,就框出了不同魚群間逕渭分明的勢力地盤。

經過第一支固床工後,所見的魚群組成又大大不同。

如果說 8/10 是踏著洄游的步伐從寬廣河口拾級而上,那麼 8/11 就是探訪一輩子聞不到海水味道的山間溪流。

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做足了玩水的準備:蛙鏡、呼吸管、溯溪鞋。一身勁裝入水,卻個個趴在水中一動不動:原來在下水之前,剛經過一番認識溪流魚類的解說,此刻大家正睜大了眼睛,四處搜尋剛在解說單元裡見過的身影。

「哇!我看到了看到了好多魚哦!」

「這底下魚超多!」

「那個那個 … 有條紋的那個叫甚麼啊?」

手拿著特製的觀察工具「窺箱」,一會兒是孩子興奮地拉著爸爸的手,把臉埋在水裡一路尋找、一會兒是爸爸發現了腳底下某隻靜靜不動的魚,趕緊叫孩子過來看。

共同探索水下世界的驚奇,是親子之間美好的生命經驗

漸漸地,溪裡此起彼落的驚呼聲越來越細緻:

「哦這個縫縫裡、這裡就是那個纓什麼,咖啡色花花的,好大隻哦!」

「欸這裡真的有欸,這個痕跡真的是一個一個圓形的!」

「這裡這裡,他的眼睛有紅色的V,超明顯的~」

明潭吻蝦虎

透過觀察工具協助,讓水下觀察也可以親子同樂

除了外型特徵的觀察辨識,在溪段裡的自由探索,也讓觀察夥伴們有了不同的發現。有些人專注蹲在溪畔草堆與石縫間、有些人趴在流速稍快的淺瀨中一動不動、有些人把頭埋進急流下的石縫旁。彼此的交談中多了對生物微棲地自然而然的覺察:

「你們不要亂動!這些魚都吸在底下,只要我們靜靜不動一陣子就可以看到」

「欸欸欸你過來看,最邊邊這裡有超多超小隻的小石賓欸~超多~」

打開觀察之眼,清淺溪水中的每個石縫都變得充滿期待

起岸之後的感受分享與繪本故事,統整了大家的親溪觀察經驗,也點出自然溪段多樣化微棲地的可貴、以及肩負洄游生態廊道的重要性,期待在美好的親溪經驗之餘,也能更加關注溪流保育。

小朋友在觀察後,憑記憶重現出來的纓口臺鰍。是不是頗為傳神?

也想趕在暑假的尾巴,一探粼粼波光下的奇妙世界嗎?還有最後機會:8/19 (三) 的親溪觀察體驗,歡迎國小四年級以上的親子大眾組隊參加;而如果你是對溪流生態有興趣的成人,不管你是社團老師、共學團家長、或者其他教育推廣工作者,都歡迎報名「大人的夏日溪遊記」。除了親溪觀察以外,還有專業講座、溪流教學活動帶領,還可以帶回一套溪流教學活動,供日後自由運用哦!

 

相關資訊

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8/11(二)、8/19(三)
活動對象:居住宜蘭、雙北地區之成人或四年級以上親子
活動地點:大溪川(集合地點:大溪社區活動中心
活動人數:20 人(每位成人最多可攜帶一名未成年親友共同參加)
活動費用:需保證金 $300元/人,於活動結束後現場退還。
主辦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執行單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聯絡資訊

聯絡電話:(02)7751-8186#101 謝小姐
聯絡信箱:lan@eeft.org.tw
常因戶外工作未能接聽電話,請優先透過 e-mail 聯繫。

其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