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環境光譜的另一端:2024年度保育處行動回顧
在整體環境的變遷、壓力環伺下,我們關注的許多棲地、物種及生態系服務價值都面臨許多危機,人禾基金會保育處期望串聯公、私部門力量,尋求兼容保育的經濟、生活模式,促使更多權益關係人參與環境行動,包括:
生態保育型農業模式研擬與推動
人禾長期關注的多種生物,現況多僅分佈在私有的農田環境中,農民的部分農作行為形塑出的農地樣貌,恰形成這些生物賴以維生的微棲地需求,透過研討適切的農作行為保留與修正,尋求兼容生物保育與農業生產的模式,是人禾保育處近年重要工作,2024年我們努力在不同的區域,介接農糧與生態保育政策工具,推動「生態保全型農業」保育瀕危野生動物與維持區域生物多樣性。
位處東北角貢寮的田寮洋濕地,是雙溪河下游右岸的大片洪氾平原,也是候鳥遷飛經臺灣重要的候鳥驛站,透過與在地農友合作營造秋冬候鳥休憩適宜的泥灘環境、優化鑲嵌地景中草生空間品質,2024年更開啟在地友善米糧後端處理的產線,期望增加農產後端加工收益與就業機會,強化在地農民、居民參與田寮洋保育行動的力道與黏著力。
田寮洋有一條不起眼的野溪切穿,承接了田區排水。這條我們稱之為無名溪的野溪,在2021年記錄過白鰻(國家極危NCR)、也在2022年記錄過字紋弓蟹大批上溯。
但命運多舛的他,不僅因故被整治成三面光ㄩ形溝,上游更以筆直的箱涵,取代原本彎曲的天然河道。這導致了上溯的魚蝦蟹無石頭縫可躲。也因為平滑渠道快速排水,更容易在夏天旱季斷流。
2023年在肯夢Aveda的贊助下,我們在渠道中設置三道仿石梁工,並改善上游工程施作處被破壞的河床水密。這是《信鳥到站》支線任務,希望羽豐米不只羽豐、灌溉水源(遠望坑溪)魚豐,排水(無名溪)也要魚豐。
黃腹細蟌是全台僅存在貢寮山區水梯田的瀕危蜻蜓(豆娘),透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十多年來生態系服務給付專案支持,維繫這種小型豆娘的棲地,但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貢寮降雨情勢變化明顯,漸高的氣溫與超過老農經驗範疇的氣溫變化,同樣影響黃腹細蟌族群,也開啟了2024年與臺灣蜻蜓學會 Dragonfly Association of Taiwan 的合作,探詢黃腹細蟌棲地需求關鍵因子與棲地營造測試研究。
在北海岸淺山農田濕地環境侷限分佈的唐水蛇與殘存的臺北赤蛙,因環境劣化與棲地縮減,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我們長年投入生態保全型農業的發展,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政策支持,輔以生態監測修正田間管理模式,並將兩物種區域保育經驗與成果,反饋到國土生態綠網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保育策略研擬。
議題倡議與策動
除了特定物種保育行動,我們也投身環境議題、論述倡議,與權益關係單位斡旋策動,希望串聯政府單位、企業、民團、社區與關注環境議題的群眾,集結力量改善與保全環境,2024年我們努力在下列幾個大面向:
宜蘭縣自2022年起也以里山倡議手段為契機,期望深化社區在永續發展論述與行動推動,我們也協助縣內員山雙連埤地區、蘇澳朝陽社區及頭城北側更新、外澳及港口社區,依社區的環境及社經狀況,研擬與施行適宜的里山倡議行動方案。
與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合作,擔任分署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推動幕僚一角,協助研擬「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東北角溪流保育軸帶」、「蘭陽平原濕地暨溪流保育軸帶」及「南澳流域保育軸帶」保育策略,促成相關權管單位、環保團體、在地社區夥伴資訊交流、政策工具策動、環境行動合作。
環境議題多元,在有限的能量下終難事事關注,所幸透過散布各地,在不同議題長期研討的環團夥伴串聯、發聲,人禾基金會在環境議題上長期關注水環境、生物多樣性保全,雖路途襤褸,但滴水穿石也達成階段成果。
走過2024風風雨雨,人禾保育處以有限的力量投身保育,雖保育事業非一蹴可幾,但我們戰戰兢兢,展望來年,希望策動更多理念契合的能量,共同為生態系服務價值維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