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綠地棲地調查營

同樣關注雙溪流域的人禾基金會與國立科學教育館,在2017年攜手連起一次為期三天、
貫串雙溪上下游、從自然踏查到人文走訪的「棲地調查營」,用科學調查、藝術創作、
釣客訪談與尋寶遊戲等不同元素,探索城市當中的河溪樣貌。

城市當中的河溪,是甚麼樣子?這個樣子、又如何影響著我們的過去與未來?

2017年受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邀約,合作進行「綠水綠地棲地調查營」,用三天的時間,帶著城市中的大小朋友一起用單車與雙腳,走訪雙溪-發源於擎天崗南麓,在洲美地區匯入基隆河。從發源到結束,都在臺北市境內,與這次參與探索的大小朋友們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天龍人」。

線上走一趟雙溪:

探索的第一天:原來,溪裡是這麼多生物的家!!

我們從翠綠色的雙溪中上游開始,用科學調查的眼睛,發覺還有多少「天龍居民」與我們共用這條溪:大小朋友們帶了窺鏡、觀察盒、毛筆與水質試劑等零零總總物品,越過河岸下到溪中。

第一次把雙腳踩進水裡,大朋友們略顯猶豫、小朋友們倒是歡快得毫無障礙。使用窺鏡觀察水底溪石的樣貌(充滿斑駁的食痕、以及,如果夠有耐心的話,總可以找到闖進視線範圍內的長臂蝦、澤蟹、甚或蝦虎等等小動物);運用翻查法做定量觀察。大朋友們也沒閒著:孩子們包辦了最有趣的水中生物,大朋友們可就得一起幫忙繪製溪流斷面、濱溪植物、水質檢測等等環境紀錄。

探索的第一天,我們選擇了中上游的三處不同點位,分別做了同樣的觀察與紀錄。在這天裡,無論大小朋友們,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原來溪裡,是這麼多生物的家!也經由不同點位的觀察,直接地感受溪流棲地環境與生物相的變化。


一個月後,大小朋友們再次回到雙溪邊。
這次,除了紀錄一個月後的變化以外,還多了兩個新任務:植物敲拓與釣客訪談。

在河岸邊選取自己喜歡的濱溪植物葉片,巧手敲拓成一幅組圖。在挑選的過程中,對於不同棲地狀態中的植物樣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而原本被大小朋友視為畏途、準備得如臨大敵的釣客訪談,在熱情釣客伯伯們打開話匣子後,在溪畔積累了數十年、精彩豐富的經驗與故事,把大小朋友都迷住了,連小隊輔都聽得差點忘了回程時間呢!

回到教室後,講師用投影片補充將近半世紀前,關於臺北市河流魚況的紀錄。對照剛剛釣客伯伯口述的回憶,讓台下的大朋友們頻頻點頭,深有共鳴。


別開生面的探索:城市河溪尋寶。

在上一次的探索中,透過多點觀察,直觀地感受了流域的空間變化;這一次,藉由釣客訪談與舊紀錄重現,呈現河溪狀態歷經時間的變遷。這樣的時空變遷,除了我們紀錄的水生昆蟲數量、釣客口中的魚況回憶,還影響了甚麼呢?

於是,就有了下一次別開生面的探索:城市河溪尋寶。

大小朋友們化身尋寶勇士,拿著臺北市不同時期的古地圖,要憑借基隆河與雙溪的水文線索,找到正確的藏寶地點,完成點位任務。

在尋找的過程裡,關於溪流的前世今生也一點一滴浮現:

「啊!我們現在站的這條馬路都是河啦~等等走到那邊去,就到河對岸了!」
「欸卡早雙溪在這裡轉彎吶,所以我們不是在這邊、應該要去那邊~」
「稻田欸!!原來臺北市還有這樣的稻田!!」
「啊,線索是『龍舟』啦!!在這裡在這裡……」

來回找尋點位的探索中,我們經過了舊河道、水稻田、水神信仰的廟宇(屈原宮)、具有濱河適應性的廟宇(天德宮)…從中看到溪流如何從各個層面影響了我們的地景、產業與文化。


即使大部份被水泥掩蓋、即使50年前的產業與生態都已不在,但、仍能從現存的地景、道路、建築物與慶典習俗中,讀出河流過往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溪流的地景,也未必如我們想像的一成不變。即使深藏於都市的皮層之下,溪流仍存在:於耆老片段的口述中、於釣客經年的竿上;於魚群安靜啃食的藻間、於溪濱芒草搖曳的葉;於廟宇繚繞的香煙、於龍船破水激起的重重浪尖。

如同「神隱少女」中,白龍尋回祂的名字;從過去找到完整後,才更能往未來翱翔。

看完我們的故事,你也想要探索自己城市中的河溪嗎?

關注:「從河說起」部落格,找尋你自己的濱溪生活提案!相關推廣活動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課程設計規劃:

請洽詢人禾基金會
聯絡電話:(03) 922-1613
聯絡信箱:eeft@eeft.org.tw

其他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