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取經,音樂、木藝搖身一變成環教亮點

12 月 8, 2021 2:45 下午
facebook-share
google-share
line-share

分享給朋友

「蘭陽環境學習中心俱樂部」是由宜蘭眾多環教單位自主發起與經營的組織,串聯縣內各場域資源,每季舉辦工作坊課程,共同凝聚在地學習的能量。這回我們要大步跨出宜蘭舒適圈,翻山越嶺到桃園與在地環教夥伴來場深度交流!

兩天一夜充實的參訪活動,走訪四座桃園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東和音樂體驗館、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好時節休閒農場等,上山下田樣樣體驗,看見各據點集結的力量。

跟著我們豎起耳朵、邁開腳步,這趟旅程如果聽見琴音裊裊、雞啼熱鬧,就表示來對地方囉!


東和音樂體驗館:啟蒙教育做好,自然琴音永續

當夥伴們走進東和音樂體驗館,各種機關讓人忍不住又敲又打,玩得不亦樂乎。一頭在比較鋼弦、釣魚線和棉線彈出來的聲音,另一頭則在研究鋼琴解剖後的結構,見識聲音究竟是從何而來。館舍設計饒富趣味,2020年東和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全台第一處結合音樂與環境學習場域,轉型成觀光工廠也向永續環境邁進。

東和以聲音為主體設計出多套課程,運用「聲音體驗」讓大眾能動手玩聲音、創造音樂,更結合環境教育,意圖從生活中的垃圾發想出新可能。吳安福顧問向我們介紹:園區內其中一套DIY環教課程,便是帶著孩子把養樂多罐變成可愛又實用的門鈴,不僅將回收物再利用,更巧妙融入聲音元素。吳安福顧問順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塑膠小罐,現場直接腦力激盪:「罐子除了做門鈴,既然它有開口如果鑽孔是不是像直笛一樣?或是能怎麼再利用?」

 東和音樂體驗館轉型成觀光工廠,也持續往環境教育之路邁進。

轉型之餘仍持續生產鋼琴,製琴技術聞名四海的東和,要如何讓產業如何走向永續,也是我們好奇不已的問題。吳安顧問福指著體驗館內的響板,「鋼琴是木業裡的小眾,用料也較精。」以前慣用大量實木製琴,如今也跟進節能減碳的環保行列,改以顆粒板、集成材等作為琴架周邊的親付材料,這是東和兼顧產業與環境友善的選擇

談及產業發展的困境,吳安福顧問也坦言,現在鋼琴市場越來越小,除了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經營顧客關係,東和也放眼於培養孩童音樂素養,開發學琴愛好,「服務、基礎做好,啟蒙更要做好,我們用音樂從環境教育扎根,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掌握山林資源借力使力

在偌大的園區內挑戰定向越野,發覺處處是森林的寶藏。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為全台第一座林務局創立的環教中心,成立15年來累積豐富且多元的教育資源,東眼山的夥伴毫不藏私,端出一系列的彙編教材,讓我們在一個下午內體驗濃縮的精華課程,與東眼山環師們來場扎實的深度交流。

藉由定向越野競賽走入雨霧之中,手上握著指北針和地圖,在森林裡尋找定向樁,並依著錦囊指示計算年輪、猜想枯木的功能。我們在偌大的柳杉林裡迷路找路,感受海拔變化獨有的沉靜景色。走進東眼山,不難發現四處藏著大自然的寶藏,而環教師如何將生態資源轉化,變成趣味又有深度的體驗課程呢?

「初級消費者選枯葉蝶可以嗎?還是要盤古蟾蜍?」
「好,你再過去一點,這邊要再低!」
「就這樣,保持平衡……啊!弄倒了!」

夥伴們握著繩子東拉西扯,用東眼山的動植物疊成一座生態系金字塔,不僅要靠團結合力,還需動腦思考,想堆出一座小金字塔並不容易。彷彿是大自然的縮影,環教師進一步解釋:「抽掉金字塔一角,放在頂端的人類最容易跟著垮掉。讓學員從遊戲中發現,當環境失去任一個物種,人類連帶也會受影響。」

教案設計變化多又吸引人,全來自東眼山豐富的實戰累積。

東眼山擅長設計遊戲體驗,將抽象的生態觀念變得具體,在感受遊戲的難度與挑戰時,能延伸連結所欲探討的生態議題,脈絡深刻而成熟。「經營多年,東眼山已經進入穩定發展中,也因此我們想出做跳躍變化。」環教架構與規劃方向近趨完備之下,王喜青執行長提出現階段的挑戰,與現場來自不同環教場域的夥伴分享經驗,交換第一線的觀察與應變,在向晚冷冽的山林間激盪出相知相惜的火花。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居民是鎮館之寶、文化之源

日光和煦,來到位於大漢溪畔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漫步崖線上,眼前一片開闊的河階景色,轉身即是成群的木製古蹟建築,處處療癒宜人。「今年剛通過環教場所認證,申請歷時一年多,我們統整了在地資源與特色,像是老街牌樓、生活產業、動植物生態……」木博館盤點出一長串可用資源,橫跨歷史、宗教、木藝與生態等,用整座大溪的優勢填滿我們的想像,廣納四海的文化沃土讓夥伴們忍不住搖頭羨慕。

大溪人說大溪事,木博館善用導覽方式將居民的生活帶出場。

「在地居民是博物館的主人,『人』就像是我們的館藏,結合社區力量,讓他們講自己的故事。」不同於一般博物館與環教場域,木博館與社區密切合作,讓居民作為故事的引線人。當日便有兩位來自社區的導覽員,引領我們穿梭各館舍,對館內藏品瞭若指掌。一路下來,導覽員不時加碼分享:她兒子如何加入六廿四民俗社頭奉獻心力,沿著河再過去的李騰芳古宅是媽媽兒時生長的家,又有哪位親友經營街角館……。閒聊的隻字片語間,拼湊出大溪生活記憶,無不是關係。

從老師傅的木工回憶到社頭廟宇文化,木博館精心策展,擦亮大溪招牌。

見識到大溪在地豐沛的能量,夥伴們不禁追問:該如何與社區展開對話,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木博館謙虛回饋:「大溪在地居民意識很團結,這是較為幸運的地方。從文化局公部門的支持,站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有策略去經營文化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長時間與居民互動、溝通在地聲音。」由木博館扮演文化擔當、軟體內容的支持,並把更多文化保存的角色交給居民,由下而上,建立起聽大溪人說大溪事的串聯目標。

「以人文為主的環教中心,是木博館與其他環教場域最大的不同之處。」木博館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風貌,居民形塑了大溪的文化風景,而如何傳承這份生活溫度,官民之間、世代之間也都在積極協力共建共學。


好時節休閒農場:從零打造環教農莊,一場農藝復興運動

好時節農場遊程設計深入淺出,帶領民眾體驗農村與土地共榮的美好。

參訪最後一站來到好時節休閒農場,農莊主人陳平和熱情招呼,端出一桌友善環境的拿手好菜,餐桌與產地不過是幾步的距離。難以想像,陳平和執行長最初從一片芒草比人還高的荒地,逐步打造成眼前的永續農莊。主動接下各種計劃,在觀光旅遊與教育推廣之間力求平衡,他有一套自己的經營方針,「要先讓大人小孩喜歡這裡,才有機會更深入,把環境教育製置入農場之中。」將永續共榮的理念融入遊程,爭取環教場域認證,力推「農藝復興」,帶遊客採收時令蔬菜做手工Pizza、拜訪人道飼養的母雞家園……。講得再多,不如帶我們跟著走一圈,體驗農村的生命力。

我們接下挑戰兵分三路在園區內闖關解謎,提著糞土到推肥區、剪取馬齒莧當作沙拉食材,在林間角落靜下心,側耳傾聽農場裡的萬物之聲……。恰好遇上一群戶外教學的孩子們,勇敢地把黑水虻幼蟲放在掌心餵雞,這顯然與常見的動物餵食體驗有所不同。陳平和執行長進一步解釋「循環農業」,首先用熟廚餘養黑水虻,再拿其幼蟲餵雞,而雞隻糞便可作作物推肥,植株長大後成為餐盤上的佳餚美食,落實友善土地的永續經營。

設計循環農業體驗活動,把黑水虻餵雞、雞糞堆肥兜成一片綠網。

「土地公,我都有用自己帶的環保餐具。」
「我做了一個鯨豚保育的案子,想為牠們盡一份心力……」
「我會去檢舉亂倒廢棄物的工廠!」

夥伴們的最終任務是向土地公稟報自己的環保事跡,接連幾個都不見聖筊只好捲土再來,直到端盡了自己為地球做的種種努力,土地公肯點頭才能敲鑼慶賀。聽著夥伴絞盡腦汁宣示,不禁想到,好時節農莊多年來扎根環境教育、食農教育和友善耕作,從自身擴散到與周邊農田、社區的合作串聯,這片土地無疑是為最忠實的見證者,也是富饒生態之源。

桃園匯聚了眾多耕耘環境教育的場域,各自憑藉獨特的亮點,發展出與眾不同的體驗活動,越磨越亮。自山的另一邊而來,這趟西行取經行程滿檔跑、行囊充實歸,兩日參訪不僅交流了教具推廣與設計,和經營場域的辛酸困境,得到更多的是來自第一線環境教育的啟發,成為彼此的借鏡,激盪出新能量。

一次走訪桃園的公立館舍和民營據點,這趟西行取經滿載而歸。

 

分類:

其他相關文章